2006年,我们组织了全省17个市,对草鱼、鲤、牙鲆、大菱鲆等19个养殖品种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跟踪测报。现根据4~10月份测报数据汇总分析如下:
1 测报品种和规模
根据全省养殖结构布局,共测报了19个优势养殖品种。包括鱼类9种,分别为草鱼、鲤、鲫、鲢、鳙、乌鳢、虹鳟、牙鲆、大菱鲆;甲壳类5种,分别是河蟹、梭子蟹、南美白对虾、日本对虾、中国对虾;贝类3种,为扇贝、牡蛎、缢蛏;藻类1种,为海带;棘皮动物1种,为海参。全省测报规模,包括池塘养殖、滩涂养殖、围堰养殖、工厂化养殖面积共计0.8万多公顷(12万多亩),测报网箱水体11.8万m3。
2 总体病害情况
测报数据显示,共有17个测报品种发生了病害,缢蛏和牡蛎2个养殖品种则无病害报出。共监测到32种病害,其中细菌性疾病14种、寄生虫性疾病8种、病毒性疾病4种、真菌性疾病1种、其他病害4种及病因不明病。 病害属性构成中,以细菌性疾病为主,占43%,其次为寄生虫性疾病,占25%,病毒性疾病占13%,真菌性疾病占3%。与2005年相比,细菌性疾病比例降低了14个百分点,病毒性疾病比例上升了8个百分点,寄生虫性疾病比例相当,其它病害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。 根据病情月发生情况分析,6~9月份是病害多发期。从4月份开始,气温、水温逐渐提高,病害数量逐渐增加,到7、8月份达到最大值。因此养殖的高温季节也是病害的高发季节。以后月份,随着气温水温的下降,病害数量逐渐减少。 总体看,2006年对虾、梭子蟹、大菱鲆、虹鳟、草鱼、海参、扇贝等养殖品种发病及其死亡程度相对严重。从发病率上看,对虾、梭子蟹、大菱鲆、虹鳟、草鱼的月平均发病率都超过了10%,其中日本对虾月平均发病率高达35%;从死亡率上看,发病范围内对虾、海参、扇贝的月平均死亡率为20%~30%。其中,淡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害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。细菌性疾病发病率较高,造成了一定的死亡率。寄生虫性疾病种类较多,几乎每个月都有发生,发病率虽然不低,但死亡率和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。海水养殖鱼类病害主要以弧菌病和寄生性纤毛虫病为主,其中大菱鲆的肠炎病、纤毛虫病、腹水病几乎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。养殖对虾疾病以白斑病为主,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。桃拉病毒病对南美白对虾的危害比往年加重,在7~9月份的高温季节均有发生报告。养殖蟹类病害主要是细菌性疾病,其中梭子蟹病种类比去年明显增多,梭子蟹的乳化病今年在我省初次测报出现,并在7~10月份连续发生。海参病害以弧菌病为主。养殖贝类扇贝发病较为严重,主要为病因不明病害,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,而其它贝类未有病害报出。
3 发病测报品种病害情况
3.1 草鱼 全年共发生了8种病害,其中细菌性疾病3种,病毒性疾病1种,寄生虫类疾病3种,真菌性疾病1种。另外也发生了病因不明病害。草鱼养殖中,“烂鳃病、赤皮病、肠炎病”三病仍为主要病害,在整个测报周期中,每月“三病”均有发生,全年月平均发病率为11.04%,每月发病率都占当月草鱼病害整体发病率的80%以上。其次是草鱼出血病发生较为频繁,5~10月均有发生,但每月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。
3.2 鲤 分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方式进行测报。 其中池塘养殖的鲤共发生12种病害,包括6种细菌性病害、5种寄生虫病害和1种真菌性病害,另外8月份还发生了病因不明病害。细菌性病害包括赤皮、肠炎、烂鳃、竖鳞、出血性败血症。其中赤皮、肠炎、烂鳃三病发生相对较重,发病时间集中5~10月份。寄生虫性病害发生较为频繁,几乎每月都有发生。寄生虫种类主要有锚头鳋、中华鳋、小瓜虫、车轮虫、粘孢子虫和纤毛虫,但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。 网箱养殖的鲤发生了8种病害,包括3种细菌性病害、4种寄生虫病害和1种真菌性病害。与池塘养殖相似,也以“赤皮、肠炎、烂鳃”三病为主,发病时间集中在5~9月份。此外,个别月份发生了指环虫、纤毛虫、锚头鳋、车轮虫等寄生虫病、水霉病。
3.3 鲫 鲫的测报养殖方式为网箱养殖,全年共测报发生了烂鳃病、肠炎病、出 |